[摘要]\s+\n$//g;5: %fruit = split(/\s+/, $inputline);6: print ("Number of bananas: $fruit{\"ban...
\s+\n$//g;
5: %fruit = split(/\s+/, $inputline);
6: print ("Number of bananas: $fruit{\"bananas\"}\n");
运行结果如下:
oranges 5 apples 7 bananas 11 cherries 6
Number of bananas: 11
七、元素的增删
增加元素已经讲过,可以通过给一个未出现过的元素赋值来向关联数组中增加新元素,如$fruit{"lime"} = 1;创建下标为lime、值为1的新元素。
删除元素的方法是用内嵌函数delete,如欲删除上述元素,则:
delete ($fruit{"lime"});
注意:
1、一定要使用delete函数来删除关联数组的元素,这是唯一的方法。
2、一定不要对关联数组使用内嵌函数push、pop、shift及splice,因为其元素位置是随机的。
八、列出数组的索引和值
上面已经提到,keys()函数返回关联数组下标的列表,如:
%fruit = ("apples", 9,
"bananas", 23,
"cherries", 11);
@fruitsubs = keys(%fruits);
这里,@fruitsubs被赋给apples、bananas、cherries构成的列表,再次提请注意,此列表没有次序,若想按字母顺序排列,可使用sort()函数。
@fruitindexes = sort keys(%fruits);
这样结果为("apples","bananas","cherries")。类似的,内嵌函数values()返回关联数组值的列表,如:
%fruit = ("apples", 9,
"bananas", 23,
"cherries", 11);
@fruitvalues = values(%fruits);
这里,@fruitvalues可能的结果为(9,23.11),次序可能不同。
九、用关联数组循环
前面已经出现过利用keys()函数的foreach循环语句,这种循环效率比较低,因为每返回一个下标,还得再去寻找其值,如:
foreach $holder (keys(%records)){
$record = $records{$holder};
}
Perl提供一种更有效的循环方式,使用内嵌函数each(),如:
%records = ("Maris", 61, "Aaron", 755, "Young", 511);
while (($holder, $record) = each(%records)) {
# stuff goes here
}
each()函数每次返回一个双元素的列表,其第一个元素为下标,第二个元素为相应的值,最后返回一个空列表。
注意:千万不要在each()循环中添加或删除元素,否则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。
十、用关联数组创建数据结构
用关联数组可以模拟在其它高级语言中常见的多种数据结构,本节讲述如何用之实现:链表、结构和树。
1、(单)链表
链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据结构,可以按一定的次序存贮值。每个元素含有两个域,一个是值,一个是引用(或称指针),指向链表中下一个元素。一个特殊的头指针指向链表的第一个元素。
在Perl中,链表很容易用关联数组实现,因为一个元素的值可以作为下一个元素的索引。下例为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单词链表:
%words = ("abel", "baker",
"baker", "charlie",
"charlie", "delta",
"delta", "");
$header = "abel";
关键词:Perl教学 第9篇 关联数组之二